此次的邀約起於大心跑去參加第八屆的AppWorks Demo Day。在會場,大心同樣感受到一股充滿正向競爭力與無限創造力的氛圍。受到現場氣氛的感染,電獺少女馬上鼓起勇氣跑向Jamie,希望能更進一步了解這位帶領台灣創業走向國際的重要人物,是如何帶動台灣新創團隊們勇往直前、同甘共苦的追逐夢想
Jamie是促成電獺公司成立的關鍵人物之一! - 迷之獺 迷之獺說:「2010年由Jamie主辦的創業mixer我們有參與。當時我們幾個夥伴們正秘密籌劃一個龐大的社群平台。但走進mixer會場後,卻發現自己沒有可以和大家交流的東西。因此電獺的核心成員便在mixer後決定先做一個"煙霧彈型的產品"」 取名AppWorks是因為覺得世界要從Open web走向App - Jamie 凡事起頭難。2009年在紐約的Jamie,眼看Facebook、Google崛起,網路業軟體部分在矽谷越來越夯、硬體逐漸成為軟體的配角。他認為台灣的網路產業從2000年起與矽谷同步,卻因為達康(.com)泡沫化的關係,讓台灣的投資人失去投資網路產業的勇氣。因此他帶著重振台灣網創業的決心回到台灣,創立了AppWorks
Q.台灣這幾年創業正夯,輔導了這麼多新創的團隊,這當中讓你覺得最困難、最花時間的是哪個部分?
最困難的是要找到"Product-Market Fit" Product-Market-Fit and Scale up! 首先創業者需要找出一個產品是市場反應很大的。接著大量累積使用者與會員、讓營收成長! 再來要規模化自己的團隊 - 員工人數也要跟著成長,讓它能夠成為一個大公司! 過去Facebook從Boston搬到矽谷這短短三、四年內,員工人數就從幾十人不斷成長,發展成為幾千人的公司 人才! 網路是一個人才的行業。過去Facebook也曾從Google、Yahoo等企業挖角了幾百人,以幫助公司成長與發展。台灣新創團隊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網路產業不夠大,因此,要找到具有產業經驗的人相當不容易 資金! 有了規模後,更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公司發展! 通常,在美國Series B階段需募集500-1000萬美金,方能協助新創公司長成一個大企業。但要有這種投資能力,基金規模至少要超過一億美金。在台灣,擁有這樣規模資產的創投基金沒有幾家 走向國際? 找到了投資人,但是產品是否能跨出台灣市場、是否能擁有海外的story? 這是當時KKBOX面臨的問題。KKBOX當時在台灣取得初步成功,計畫募集一筆資金跨出台灣市場,但是找遍整個亞洲都沒有人願意投資,因為沒有人相信台灣的團隊的服務可以走向國際。最後他們遇見了KDDI。但只能用一個不太好的條件被投資,被佔了大股還幾近變成併購案 不過KKBOX在股權上的犧牲,也讓資本市場因此認識了台灣團隊的能力。這僅是一個案例,然而台灣市場還有更多進階的問題需要被解決。台灣創業團隊的數量還不夠多、每個階段與環節碰到的問題也都不同,所以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讓更多團隊能夠學習、了解
Q.每個畢業的團隊是否都有持續追蹤狀況?六個月訓練結束的團隊是否都還會繼續跟你們保持聯繫呢?
其實AppWorks育成計劃雖然設定為六個月,並不是六個月就結束。六個月主要是與團隊建立深厚的了解,之後每半年會幫校友辦同學會。很多團隊也經常回來參加我們的Office hour,所以我們跟校友都維持非常緊密的關係!
Q.每屆都有這麼多團隊,你們要如何輔導或確實照顧到每個團隊?
我們扮演的是爸爸的角色,而不是媽媽。我們不會每天去噓寒問暖,問你有沒有穿衣服;而比較像是心靈捕手裡面的導師,團隊碰到問題可以來跟我們聊,我們會依過往創業者可能遇到的狀況去輔導他們通過關卡,但堅持不過分幫助團隊,因為創業90%還是團隊自己的事!
Q.看過這麼多新產品、新趨勢,你覺得哪個產業是最有機會、最有發展性的領域?
電子商務! 或許大家可能覺得這是個很老的產業了。但台灣目前零售業有將近四兆的產值,其中只有10%是電子商務,另外90%還是在實體商店靠現金、悠遊卡等付費。但現在人人有手機,所以能在實體店面看到的東西,大家也會查虛擬的管道是否有比較便宜的,甚至付款機制都可虛擬結帳 當大家越來越習慣用智慧型手機當做消費的裝置,可想見10、20年後,絕大多數零售行業都會變成電子商務。現在只有10%的電子商務就可以養出像 Yahoo、Pchome 這樣的大公司,可想像20年之後10倍大的產業,可以再養出25、30家像他們這種規模的公司 以商業角度來說,電子商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也是少見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消費者跑在廠商前面,已經等不及用手機來做更多的事情,反而是廠商們沒有跟上。所以我認為現在的環境已經ready,接下來就看廠商怎麼提供消費者好的購物體驗,他們就會自然轉移使用經驗。我們認為這是未來20年對創業者很難得很稀有的機會
Q.這麼多團隊,有些是已有確定可執行的商業模式、有些的商業模式不明確但卻快速成長的團隊,哪個是你比較喜歡的?輔導上有什麼差異?
重點不是創業者一開始進來有多強,而是進步的速度有多快。當然,在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進步的團隊,喜歡努力用功、快速學習自然是最讓人欣賞的團隊了
Q.會特別協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團隊文化嗎?
我們會告訴團隊們在實務上我們觀察到,怎麼樣的團隊文化比較容易成功,但不會特別鼓勵他們要趨向這個模式。因為不一定適合他們。創業也成功不代表只有某種文化會成功。創業是一個講求機率的世界,不同方法用在不同人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機率,所以不是只有一種方法或一種人會成功
Q. AppWorks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不同團隊會不會因此發展成同質的文化?
他們會互相激出火花但不會同質化。我們刻意讓他們互相啓發,因為創業有太多東西要學。如果不能從其他團隊中學習,一旦陷入閉門造車就會進步很慢
Q. 會發生兩個團隊做的東西很像嗎?
會有相近的但不會一樣,因為我們人天生的DNA就不想跟別人一樣。我們會從眾但也有反骨叛逆的天性。不過團隊進來後,通常有95%都會改變題目,原因都是市場反應不好
Q. 聊到團隊文化,我們也想知道AppWorks要輔導、管理這麼多新創團隊,本身內部是怎麼做分工與決策呢?
我們四個partners都來自不同的背景跟經歷,自然根據我們的強項去產生分工。我本身花比較多時間在accelerate ,因為我創過許多早期的公司,對如何解決早期公司所碰到的困難比較有經驗。以下則簡述其他三位夥伴的分工狀況: 程九如(Nice Cheng,以下簡稱Nice ),以前是Webs-TV.com的創辦人,是台灣早期蠻成功的網路公司。後來他們併了番薯藤、天空部落、百事達的一些內容,成為台灣早期網路圈少數的多角化經營企業。Nice則在裡面擔任營運長和策略長,因此他對管理大型組織相當有經驗。當我們有比較成熟的公司需要系統化管理或建立經營體系時,就會由Nice來輔導。另外我們這一年多來也有一個新的program叫"CEO club",將比較成熟的CEO和一些中生代網路產業的CEO組成一個club,現在約有25個會員。每個月聚會一次。找尋較成功的CEO一同交流,這個program也是由nice來領導 詹益鑑(IC Jan, 以下簡稱IC)是臺大電機的博士,專攻醫療器材領域,擁有政大智財MBA。目前有很多軟硬整合的題目都由他帶領,像是現在的Smart Things Club,共有15隊,每月聚會討論。包括工業管理、生產製造到下游的通路、行銷便是由IC主持 詹德弘(Joseph Chan, 以下簡稱Joseph),在華威創投有11年的資歷,經歷過投資、募資、管理等等,所以團隊要跟創投、資本接軌時就會找他。1999-2001年他在和信超媒體(GigaMedia),監督建置台灣的第一個寬頻骨幹網路。我們很多和電信商之間的關係便由Joseph來主導
Q. 畢竟有VC的色彩在裡面,應該還是會追求績效,比方說偏社會企業路線、或偏VC路線。要如何在績效和推動去做取捨呢?
我們覺得不會,因為整個網路行業在快速成長。像電子商務、網路遊戲每年都以數十個%的速度在成長,其中一定會有少數的行業是會變成大成功的,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AppWorks中努力將每年收進來的50個團隊,找到並協助能得到這樣的attraction的團隊
Q. 那目前AppWorks團隊中,達到大成功或還在路上的比例如何呢?
團隊的運作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要找到product market fit,就是產品在市場的反應很好,比如說流量一直進來、下載量很大、活躍用戶很高、黏性很高等等。第二個是scalable business model,就是說當我花錢去買廣告,進來的用戶會持續發出訂單,隨著用戶數增加,營業額就會越來越大。最後一個是變成一個可以上市的巨大企業。目前AppWorks已經找到scalable business model的企業大概有3-5家,就像EZTABLE、Pubgame、創業家兄弟
Q. 在幫助團隊對外曝光上,從過去到現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2010年其實我們很孤單,因為媒體不太關心網路與創業。大家都覺得APP不就是一些小東西、小玩意兒,這也是我們取名AppWorks的原因。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將從Open Web轉變由App主導,可是當時大家都無法理解App的概念 這四年來已改變許多。台灣社會的氛圍、科技產業的瓶頸與行動應用的普及,讓社會大眾開始理解創業、網路、APP都是重要的。因此現在協助團隊尋找企業合作夥伴,跟媒體溝通、訴求對社會的重要性都相對容易很多。四年前我們很難說服記者做創業報導,現在記者已經會主動關心,氛圍已經180度大轉變
Q. 在做了四年之後,一開始和現在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
超級巨大!一開始做AppWorks是想要推動網路產業。到2009年,我進入網路產業也10年了,當時覺得在網路創業中的起起落落應該都碰過了,希望將自己遇過的問題分享給大家,讓別人不要再犯這些錯誤,就能提高成功率。但是四年後發現,其實我們走過來的人生智慧要交給新一代的人,不能直接講,必須等到他碰了壁、犯了錯、跌倒了之後,才能告訴他。就像媽媽會告訴女兒,不要跟壞男人交往,但女生就一定要試一下,一定要被傷了心才會知道不可以。所以後來AppWorks的教育理念改變蠻大的,我們會在你犯錯的時候才幫助你站起來,幫你變成一個更好的創業者
Q. AppWorks現在最成功的地方是?怎麼看待成功這件事?比如說:是否有從中獲利了?
我們創辦AppWorks的mission不是要獲利。從這個角度來看AppWorks比較像是一個社會企業。我們收團隊進來輔導是完全免費的,也只有非常少數的團隊擁有可以規模化到IPO階段的商業模式。同時,我們也不會逼團隊去拿創投的資金 經營AppWorks倚靠的是一個網路產業的概念:"流量都是免費的,就像你看我的文章是免費的,但可從少數的廣告和商業模式去賺錢"。進來的團隊都是免費的,有少數可以轉換成金流的,我們再去進行monetize(資金收益),我們更在意的是我們這個accelerator(加速器)能不能幫助台灣創造出 Impact。而目前為止是有一些Impact,但還沒有到可以扭轉台灣整體狀況的程度,所以我們認為還要低頭奮鬥個五到十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對台灣造成真正的改變 如果要說最得意的事,我覺得是我們這170個團隊"有非常強的互相幫忙跟合作的文化"。2009年以前台灣的網路產業是蠻文人相輕的,團隊之間彼此會有些芥蒂。但我認為任何事都可以創造雙贏,應該要發現彼此的優點進而互相啟發 所以AppWorks裡面的文化有改變。比如說一個人被DDoS 攻擊時所有人都會幫他,不求回報。因為大家互相幫忙才能讓整個網路產業一起提升。這也正是矽谷最厲害的地方,他們不會彼此割喉性的競爭,而是君子之爭,比的是誰對市場影響力大 在AppWorks這170個團隊中,這種文化已經慢慢醞釀出來,過程中其實很辛苦,這四年中我們花了很多心力去創造這樣的文化,但這樣的文化能不能發酵成台灣網路產業的主流文化,也許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去努力
Mr. Jamie不只輔導過170個新創團隊,還擁有專職部落客的身份,真是很對電獺少女的味呢哈哈 (訪問這麼久,這才是大心最感興趣的部份呀XD ),因此我們不免好奇:Mr. Jamie是如何在忙碌的輔導團隊、推動台灣創業聚落走向國際化的同時,還能每天產出一篇專業文章呢?Mr. Jamie每天五點起床,利用2個小時瀏覽80篇文章,並花1個小時把腦中的知識轉化、濃縮成一篇文章。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可以在短時間內讀完這麼大量的文章,其實是從2009 年 6 月開始,累積了5年大量閱讀的習慣、熟悉領域知識與資訊後,才訓練出快速抓住重點、內化並加入自己想法呈現出來的功力
短短1小時的訪談,Mr. Jamie用專業的態度回答了我們所有的問題,除了展現高效率的行事風格外,開放性的思維與毫不隱藏的性格更讓外表帥氣的Mr. Jamie格具親和力。雖然只有短暫的接觸,我們卻從客觀的角度得到了許多平時只能從網誌上才看得到的Mr. Jamie,電獺少女們真是收獲多多,且又向科技創業的領域探近了一步呀!! 期望未來與AppWorks的夥伴們都有更多親密的接觸!!讓電獺少女們成為更專業的科技職人!!